一口气带你读懂《康有为》的一生

公元 1858 年 3 月 19 日,康有为生于广东佛山,父亲官至知县,祖父官至殉道,相当于地方的教育局局长。七品、八品的官儿就是我们常说的芝麻官儿。康家虽算不上是大富大贵的家庭,但也是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了。

官僚家庭自然很注重子女的教育,康有为很小就开始念书,学习传统的儒家思想,为将来的科举做准备。1868 年,康有为 11 岁,此时父亲去世,他跟着祖父继续念书。这一年,康有为通过读报,知道了曾国藩、左宗棠的事迹,两人都是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关键人物,扶大厦之江倾,是大清王朝的救星。康有为大受鼓舞。此刻,他立下了自己的志向,他也要成为曾佐这样的人物,拯救大清,成为朝廷的古功之臣。

1871 年,康有为 14 岁第一次参加童子试落榜,第二年 15 岁时再次考试又落榜,两次名落孙山。这对年少的他打击有点儿太大了。他写道,两年费日历,于世事,与八股进学最寡矣。康有为是为了成为曾国藩、左宗棠这样的大旧世能臣而苦学的,如今却被八股考试限制不前。此时,他萌生了对八股的厌恶之情,他认为八股这种空谈的文章,学起来又无聊又无用。

就好比咱们现在讲的面试造火箭,工作拧螺丝,而封建观念是万般皆下品,唯有八股高。康有为这种对八股的逆反思想,自然是要被长辈驳斥的。祖父训斥道,要当官儿就要靠八股,能做官儿就是有用的学问。不学八股你学什么?学别的能当官儿吗?说的康有为是哑口无言,只能继续学下去。但此事也在少年的心底里埋下了种子,他要寻找八股科举之外的仕途之路。

1874 年,康有为接触了营环之略遗术,开始对新学感兴趣,由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1876 年,康有为参加乡试又落榜之后,他跟着朱次齐开始学习四行武学等经世之用的学问。他相信以一身为必能有力,以天下为必可为。他认为,只要把经世致用的学问学好了,未来必定会有用武之地。

考试失败,那不叫事儿,这就是康有为性格的超然之处。乐天派无论现实遇到什么困境,总能乐观应对,从不会质疑否定自己,不钻牛角尖儿。常言道树挪此,人挪活。康有为秉承着此处不留爷,自有留爷处的理念,永远相信自己就是那块发光的金子,只是时机不对,没待对地方。这种豁达的精神也伴随了他一生。

1877 年,康有为的祖父因公殉职,朝廷为表嘉奖,因康有为充四品衔儿。这样,康有为算是有半个官审了,未来的官路会更加顺畅。1879 年,康有为游历,感叹人公事之瑰丽,道路之整洁。且巡捕之严密,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,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。他发现了西方文明的先进,预感西学或许对自己的未来会有所帮助。

1882 年,康有为进京参加乡试,再次落榜,返程途经上海时,购买了大量的西学书籍,开始系统的学习西学。此后,康有为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。

1888 年,康有为 31 岁再次进京参加乡试,又落榜。但这些年里,他钻研西学已经略有所成,对政治有了系统的见解。他直接上书光绪帝,提出变法主张,但奏折被守旧派官僚拦截而石沉大海。康有为并不气馁,向上发展不通,那就向下布局。于是他回到家乡创办学堂不倒收。图将自己的唯心思想传播开来。也就在此期间,梁启超成为了他的学生。

1895 年,清政府甲午战败,马关条约签订在即,此时康有为正在京城参加会试,群情激愤,他动员在京应试的各省学子联名请愿,发动公车上书提出聚合、迁都、练兵变法的维新派主张。这是他第二次上书皇帝,这次仍被守旧派阻挠而未能成上。但是作为这次天子脚下爱国学生运动的领袖,康有为一举成名,火爆全王,一下成了国服维新板块的顶流 up 主,这便是十年不到无人问,一举尚书天下之,不久之后会使成绩工部,康有为更是高中进士,被授予工部主事官职,也就是建设部门的官。院,如今是经管了,做事儿就方便多了。他再次上书,这次终于被绪帝看到了。变法强国的理念也正合光绪的心意。他对康有为的观点大下赞许。康有为给光绪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,这也为他日后能领导变法打下了基础。

之后,康有为在京筹办报纸,组织强学会,宣传维新思想,抢占舆论高地,聚拢维新人才,使自己成为了维新运动领袖人物。

1898 年 6 月 16 日,在经过康有为多次上书后,光绪帝终于在这一天召见了康有为,任命他为总理衙门张景,让他筹备变法事宜,开始变法。戊戌变法是积极进步的,康有为在促成变法这件事儿上也是具有划时代的正面意义,这点毋庸置疑。

但另一方面,在变法过程中,却体现了康有为盛名之下其实难负的志大才疏。所谓变法的领袖人物,变法运动的全程参与者,他对变法的失败是负有直接的。

变法之初,慈禧并不是反对派,如果慈禧一开始就反对,那变法根本就不可能起步。慈禧的态度是对光绪睁一只眼儿,闭只眼儿,别闹太大就行。他想效仿孝庄,让光绪去锻炼。可以说,慈禧的态度并不是铁板一块,而慈禧的态度又关乎着变法的成败。

康有为作为变法领导者,作为以曾国藩、左宗棠为榜样自居的大清朝故肱之臣,自然是应当做好慈禧的向上管理,他的角色应该是帝后矛盾的调和者,应该是新政尺度的把控者,应该是变法时局的控场之人。

但是,康有为并没有做到这一点,任由帝后矛盾一步步愈演愈烈。眼瞅着变法前景坠入不可挽回的深渊,1898 年 9 月 13 日,帝后矛盾进一步加深,光绪感到皇位不保。这天,光绪给近臣杨睿下密诏,让他们出去找一个既能保全自己皇位,又能将变法进行下去,同时能缓和帝后矛盾的。长安,我想这个问题不是康有为他们早就应该考虑的吗?如今火烧眉毛了,逼得光绪亲自下密诏去提醒臣子们考虑这个问题。这队友啊,实在是带不动。或许光绪此时也会发出崇祯的感慨,朕非亡国之君,而等皆亡国之臣。

杨锐只把密诏给康有为看了,既于这位主心骨康圣人能扶大厦之将倾,而康有为的做法是把密诏内容篡改,改成了慈禧要废我,你们快救我的求助之一,把光绪在密诏中和平解决问题、缓和局势的本意改成了武力解决问题、激化局势的暗示之后,才有了拉拢袁世凯为员后的计划。也就是这一计划,彻底断送了维新变法,直接导致光绪黯然离场。

那康有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?我想,这就是康有为的志大才疏,在政治上无能的表现。之前早期帝后之争时,他没有任何作为,如今光去把矛盾摆在了他面前,让他去解决,但他在和平解决问题上没有任何思路。来说,康有为只是一届书生,读了一些新学书籍,掌握了一些唯心思想。他可以单纯的在维新学术领域很,当一名思想家,一名传道的导师。本质上他只是一名空谈家,但是由于公车上书的蝴蝶效应,把他推上了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位。先生一日随风起,扶摇之上九万里,而后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戊戌变法的领袖,直接升到了决定中国近代史走向的关键位置。但他缺少政治家的能力,政治家的精髓就是尽可能去争取知。制者减少反对者,康有为的人际管理一团糟,眼睁睁看着支持者越来越少,反对者越来越多。

在接到密诏时,康有为不是想怎么去争取团结慈禧,或者说他从来就没有任何缓和帝后矛盾的方案,现在这矛盾直接摆到他面前了。他过去没有这方面的概念,当下索性直接就梭哈,幻想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。于是他就打算反光去意思而行之,直接把火点燃。此时,康有为就像一个输籍了眼的赌徒,直接把全部身家压上,孤注一掷,一掷定乾坤,赢了封侯败象,输了光腚跑路。尽管胜率低,风险大,他却无所顾忌,输了的代价反正不是他自己。

1898 年 9 月 20 日凌晨,梭哈败局已现,修到危险临近的康有为迅速离京。当天日间,光绪又一次召见袁世凯,遵照着康有为他们的指导,尝试拉拢,进行着最后的努力。可以说,在百日维新中,光绪帝战斗到了最后一刻,而这一切的开始者康有为已经提前大半夜就跑路了,扔下了光绪帝,独自面对接下来的暴风骤雨。

1898 年 9 月 21 日,慈禧政变临潮,搜捕康有为未果,把他的弟弟康广仁抓了。此时,康有为已经逃到了上海,康广仁之后也遇害,是他哥哥逃跑的牺牲品。在此之后,康有为的高光生涯也就结束了。

如果说戊戌变法之前的康有为尚且心怀理想,有救国之志,是正面形象,那么在他出逃后就已经黑化,道德沦丧,嘴上都是主义心。心里全是生意。

虽然他一生是以保皇派诗人,以光复大清朝为己任,但从他篡改光绪密诏的那一刻起,他已经在道德上留下了不可抹去的污点。封建社会,忠君是永恒的主题,十君之路,忠君之事。而光绪又是一位王朝末期少有的有勇气、有理想、思想进步开明的皇帝,是维新派一致拥护的对象。即便如谭嗣同这样的改良派里的激进人士,也是对光绪忠心无二,在当时的海外,对光绪也是赞誉有加。

但是康有为的篡照行为打了自己的脸,也动摇了他保皇理念的法理基础,即便解释是为了大清朝的前途设计而篡照,也是理论不通的,因为激化矛盾在当时并不是最优解,力量弱小的一方更应该争取回到谈判桌上来。而不是率先掀桌子,何况掀桌子的人自己并没有杀身成人的勇气,那这桌子掀的就更是莫名其妙了。

从 1898 年到 1913 年,康有为在海外流亡 15 年,这些年里,他奔走各国,以春秋时期哭秦廷的申包胥为人设,继续宣扬维新理念的同时,也在大肆游说敛财。

1899 年,康有为在加拿大成立保皇会,为了展现保皇会的正统性,增加自己的说服力,他把自己营造成了托孤重臣式的人物,手里拿出两大物证,一个就是他篡改的那份密诏,证明自己完全是按光绪的意愿行事,是光绪帝的正统代言人,另一件儿就是他伪造的和光绪帝的合影,以证明自己和光绪关系非同一般。这算是上古的 P 图技术了。

要知道光绪帝一生连一张正脸照片也没留下,而真实的密诏,随着受诏者杨锐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牺牲,已经死无对证。康有为自然是有恃无恐,不怕任何人质疑。但是真正的密诏实际上被杨锐的儿子秘密保存了。慈禧死后,他把密诏上交朝廷公布了出来,此时人们才发现康有为手上的密诏是假的。此时真相已经不重要了,康有为已经打着光绪的名号招摇撞骗了十来年,通过保皇会吸收了大量的会员,收取了大量的会费,募集了大量海外支持光绪变法的爱国华人的善款。

拿着这些钱,康有为除了 1900 年投入一场保皇自立军起义外,再也没有其他任何实质性秦王行动。他把这些钱主要用在了个人享乐和投资理财上。他四处投资开矿。开公司、发行股票、购置房地产期间,最出名的是他在瑞典买下了一座小岛,在岛上建立起了豪华别墅供自己居住,个人出行上也是住高级酒店,做高档轿车。

私生活上,他更是背叛了自己过去所宣扬的一夫一妻的唯心思想,娶了好几房姨太太,个个都是年轻貌美,明明应该是卧薪尝胆的海外流亡生涯,康有为却过成了富豪环游世界一般的潇洒。剧本

1908 年光绪帝离世,失去了光绪,海外支持保皇的华人开始产生了动摇,毕竟保皇的前提是光绪还在,在他的之下可以进行近代化改革,这才是海外华人保皇的目的。同时,保皇会成员开始觉察到康有为以公谋私的行为,终于发现,保皇会的钱成了有为个人享乐做生意的资金。认清了康有为打着保皇旗号招摇撞骗的本来面目,于是大家纷纷退会。经这么一折腾,保皇会也就凉凉了。

1913 年,康有为回国,他继续在国内宣扬保皇改良思想。他反对共和制,谋划溥仪复位。但这时已经是革命思想的天下有为已然落伍,难再有建树。

1917 年,康有为同张勋拥立溥仪复辟,这场闹剧仅仅维持了 12 天就宣告失败了。之后,康有为当了半年多的通缉犯。此后,康有为基本淡出了政治舞台,他把曾经的副业转正,主要精力放在了炒房地产、兴建别墅、游山玩水、纵情享乐上。

他依靠着保皇会时期的筹款和在海外积累的投资理财经验,炒地、炒房、兴土木,从一位曾经的维新派领袖转变成了一位地产大亨、炒房客

1918 年,康有为游览杭州时,撞见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,仿佛西施在世。经打听啊,此女叫张光,年仅 18 岁,尚未婚配,他赶紧托人提亲,此时康有为已 61 岁,女方家见年龄悬殊如此之大,本要拒绝,但禁不住有为的超能力,家境贫寒的张家最终同意。康有为的风流终于惹怒了妻妾子女,婚礼上家人集体缺席,以示抵制。

1920 年,有为在杭州西子湖畔的丁家山建起了占地 30 亩的一天园,每是春秋花季,他便去一天园小筑提笔,留下了一天园记、一天园诗十章等作品。

1921 年,康有为在上海杨树浦临吴淞江处修建了营园,该园完全按江南农村格局,构思简单中显现水乡农人躬耕田野、安居乐业的意境。他经常坐着马车悠然的去小住,以体验田园生活。同时,他又购地 10 亩,仿照回国时租住的新家花园风格,又建了一座豪华园林式住宅,犹存炉园内光各种花束就种了 1200 余株,饲养了诸如孔雀、麋鹿、金丝猴和野驴这类的名贵珍稀动物。

1923 年,康有为到陕西旅游,借着自己的名望,收集当地的古玩藏宝,凡是看上眼儿的,名义上说借,实际上多是有借无还,这简直让当地各界人士三观尽悔,大名鼎鼎的康盛人行为竟是如此的不减,真是晚节不保。

1926 年,康有为游览庐山时,认为庐山的别名矿山的矿字有误。况世讹传原本应该是康字,所以庐山别名应该是山,与自己的姓氏相同。他让当地人把他的这篇考证文章刻在庐山上,以正视听,供后世观瞻。当地人既不敢否定这位大儒的观点,也不敢就这么贸然刻上去,此事不了了之。后来经过宋史学家邓匡明先生考证,庐山一名旷山,宋朝人必赵匡胤会,故改称康儒也。所以康有为的这个说法是完全错误的,本末倒置。康有为作为学问大家,犯这种低级学术错误,甚是丢人。最终,康有为让名山从己之心的想法也沦为笑柄。

1927 年,康有为在参加友人宴会后,疑似因食物中毒而逝世,享年 70 岁。

对于康有为的评价使人褒贬不一,对于他的前半生,评价多是积极的,就如梁启超所言,先生是最富有自信力的人,他所坚持的主意,无论任何人都不能摇动,在学术上是这样,做事情也是这样。

而对于他的后半生,则争议较多。张太炎评家道,国之将亡,必有老而不死,是为严父则批评道,鲁莽割裂,轻易猖狂,寻至幽其军,杀其友,几则逍遥海外,还巧立名目以敛财欺人,恬然不以为耻。

对康有为评价的两极分化,分界点正是戊戌变法。那我们又当如何看呢?我认为康为的一生并不是屠龙少年忠诚恶龙的剧本,他有过理想,却缺乏坚定的意志,贪图享乐,遇到挫折会退缩海。在流亡期间的表现并不是转变,而是本性的流露。这样的性格,顺风局可以,一旦遇到逆风,是难有作为的。在违心运动中,康有为作为唯心领袖,实是难堪大任,其能力不足,谋略不足,胆识欠缺,意志不坚定。他既缺少他的榜样曾国藩的政治能力,又没有同僚谭嗣同的坚定意志。概括地说,康有为既是维新变法的发起者和推动者,同时也是变法的葬送者。提到康有为,你有什么想说的呢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